什么时候玩游戏变成了原罪?

什么时候玩游戏变成了原罪?

最近游戏圈可谓是风起云涌,一则“防沉迷通知”,像一声惊雷在游戏圈炸响,质疑、谴责、批判等等铺天盖地而来。小编就想问问,从何时起,玩游戏变成了祸害未成年的原罪了?

最近一则新闻:“防沉迷之后,一大波60岁以上玩家涌现……“网游租号”灰色产业遭曝光”,甚至有网友发现,各大游戏平台却涌现了一波60、70后玩家。甚至有60岁花甲老太太,凌晨三点排位用赵云拿五杀,不用想,这要么是由未成年人拿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注册游戏要么是牵涉到了一条“网游租号”的灰色产业。据央视报道,部分电商平台目前仍存在租号玩的漏洞。针对网络租号,腾讯游戏发文回应;“账号租卖严重破坏游戏实名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截至目前,腾讯已向超过20家账号交易平台和多个电商平台起诉或发函,要求停止相关服务。

针对此现象小编有几个不成熟想法想说说

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需求。自然就有供给,防沉迷通知的下发,限制了未成年的游戏市场,但是并没有解决未成年玩游戏的需求,自然灰色产业链就应然而生,这是必然的经济规律,单方面的限制市场需求,而不对供给方施加压力,这无异于“扬汤止沸”,小编认为相关机构应该多部门联动,在防沉迷通知下发的同时,发布一系列针对网络游戏租号的市场监管规定,双管齐下,效果或许更好一点,现在单靠游戏公司发一个不痛不痒的声明,能有多大的效果,总不能让游戏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租号产业的兴起,一方面充分说明游戏的吸引力巨大,即使监管下来、未成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玩;另一方面,作为平台方在面对社会舆论压力时。又必须摆明坚决执行规定的态度,向商家发布申明,或者用各种技术手段比如人脸识别去管控未成年人,但这些都没办法起到多大的作用,毕竟现在的游戏产业已经掺杂了很多人、很多行业的利益纠葛,根本理不清了。

所以这场风波的背后,其实是游戏平台和社会舆论之间的拉锯战,最终会在哪里找到那令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最后有一些话想说给部分家长朋友们听,玩游戏并不是原罪。不是游戏欠您孩子的清华北大,也不是游戏去掏空您的钱包,就算所有的游戏下架,您孩子不读书的还是不读书,能考的好还是考的好,不要把孩子家庭教育的失败全部归咎于游戏上来,这和当初举报某些经典动画片宣扬暴力,误导青少年一样的可笑,甚至某些父母在家天天看直播,刷短视频,打麻将,这难道不是沉迷吗?小编坚信,每一个孩子刚开始接触社会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首先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一笔是父母。当今社会上的诱惑形形色色,我们确实需要管控,需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这绝不是您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因素,当游戏这块遮羞布遮不住您失败的教育时,您又需要什么来遮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