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防沉迷,仅约谈企业还不够
近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多部门对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约谈。要求其在防沉迷系统执行与游戏内容设计宣传上落实责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未成年人仅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晚上可以玩1小时网络游戏。”“史上最严”防沉迷机制推出后,获得社会普遍力挺,对于涵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这块大蛋糕,不少游戏账号租赁平台动起了歪脑筋,想方设法帮助未成年人绕开限制。有媒体调查发现,过半学生可通过租号等方式解开防沉迷系统。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新政无疑将沦为一纸空文。
无论是租号绕开限制,还是借爷爷奶奶的身份证蒙混过关,防沉迷系统出现漏洞首先说明游戏公司没有尽到最大努力。就手机游戏而言,在游戏开始前进行身份识别,想要钻空子并不难。而相较于此,其实可以想出更多更有效的监管办法。之所以游戏公司推一下才动一下,根本上还是不愿意拿自己的利益开刀。毕竟游戏业务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甚至是视频网站、新闻资讯类APP获得营收的主要来源。着眼于此,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即将在近期上线,将搜集游戏公司“钻空子”“搞变通”的线索,进而为监管部门工作提供方向。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防沉迷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再精密的系统都比不上孩子内心的“防火墙”。电子游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或许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行政手段,让电子游戏远离未成年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对游戏“免疫”,永远没有“沉迷”之忧。事实上,很多研究表明。不少人一上了大学就开始沉迷游戏,就是因为过去家庭管教太严或是难以接触到游戏这种“新鲜玩意”,由紧入松,一下子不可自拔。从这个角度说,新规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脱敏训练”。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在适时定量的游戏中,训练出一种自我管理能力。
以更大视角看,当前的网络世界已经无法摆脱游戏化。无论是短视频,还是信息流,抑或是社交平台,都在持续不断地为用户推送“快乐”。放眼未来,备受关注的“元宇宙”“全真互联网”等概念,甚至是“赛博朋克”等科幻想象,“让人沉浸”都是追求目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就算接触不到游戏,他们也会为各种其他网络新事物吸引。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公司不断完善防沉迷系统是必要的,但依然是不充分的。学校、家长应当在教育上更新手段,让孩子正确认识电子游戏乃至互联网的两面性。有了自律精神,才能从根子上防范“沉迷”发生。